癌症問康健
康健知識庫
康健嚴選
大人社團
康健米其林
健康焦點
醫療
癌症
熟齡
養生
營養
運動
心靈
人物
健康問答
糖尿病給你問
健康檢測
症狀檢測
聰明補營養
線上測驗
BMI 指數
理想體重計算
每日所需熱量
運動強度計算
安全期計算
生理期瘦身法
課程活動
康健線上學習
精選活動
CHR 健康企業公民
嚴選商品
嚴選總覽
保健防護
食材食品
生活居家
運動休閒
3C 家電
特色內容
真健康飲食
AA人生動起來
中西醫合療
慢病聰明解
智慧健康
數位專題
深度報導
BBC News 中文
共 38 筆搜尋結果
全部
文章
影音
課程活動
商品
專題
知識庫
依相關度排序
依時間排序
全部
文章
影音
課程活動
商品
專題
知識庫
台灣身障照護福利遠低於日本偏鄉,世界首位漸凍國會議員訪台助推改革
2024-09-27
命運對舩後靖彥很殘酷。他41歲漸凍症(ALS)發病,逐步全身癱瘓、生不如死;45歲重拾求生鬥志,又遭受長期虐待。但舩後靖彥不僅成為全世界第1個ALS國會議員,致力於讓所有人更幸福,近期他來到台灣,與身心障礙團體一起進入立法院,坦率地向立委們說:台灣對身心障礙者權益的保障不夠。
頸椎手術我的省思:能動真好
2024-01-15
2013年2月底,我開始出現上背疼痛,逐漸加劇,並蔓延到後頸、雙肩,且導致右手及兩腳間歇性麻木,繼之左腿有時使不上勁。4月中旬,經醫師安排做頸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第5和6節以及第6和7節頸椎的椎間盤突出,並壓迫到脊髓。
人生最後時刻想自在謝幕,預立醫療決定怎麼做?
2024-03-06
面對高齡化社會,以及自主權利意識抬頭,不少中老年人在面對家中長輩的退化、離逝,又或者自己及親友開始出現疾病警訊時,思考步入老年期後,是否能對未來的醫療決策提前規劃?問題是,除了告知親人或子女自己的想法外,是否有任何法律方面的規約能事先準備,確保自己能「善終」,減少家人負擔?
平均每3天新增1人!漸凍症患者比你想的還要多 藥物、照護都是巨大考驗
2023-03-02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有福了,衛生福利部宣布,6月20日決議通過,SMA背針及口服藥,最快於8月1日起取消健保給付限制,新增250名患者受惠。不過,台灣平均每3天新增1名漸凍症患者,有藥可解嗎?漸凍症和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有何不同,為何民眾經常搞混?(2024.6.26更新)
國際吞嚥障礙、肌肉骨骼超音波權威 王亭貴:好醫師要能放開心胸、和別人合作
2023-11-07
高齡化社會,加上許多名人因為咀嚼障礙嗆到而去世的事件發生,吞嚥障礙成為顯學。數十年前,國內幾乎沒有吞嚥障礙專家,直到台大醫院副院長、台灣大學復健部主治醫師王亭貴投入,國內相關的研究才開始萌芽,他也因此成為吞嚥障礙治療祖師爺。
3症狀可能是食道癌 把握黃金治療期,台中榮總病患住院4~7天開始治療
2022-11-17
日本國寶級歌后大橋純子因食道癌復發過世,享壽73歲。她曾在2018年診斷出食道癌、乳癌,抗癌後2023年復出,沒想到食道癌發作而去世。食道癌難發現也難治療,不過仍可注意三個症狀。
大人社團
99歲護理師:下班時很累,但想到「今天也能工作」感覺就很爽快
2022-04-01
99歲的日本奶奶池田絹,19歲開始從事護理工作迄今,已累積近80年經驗,將近百歲的她沒打算停止工作,出版了《到死之前都要工作》(直譯,死ぬまで、働く)一書。現在她每周到養老院工作1~2天,照顧大多數比她年輕的銀髮族,交待給她的工作,她必全力完成,認真態度自始至終都沒改變。
大人社團
病主法適用對象、預立流程一次了解 搞懂了,人生最後一哩路更安心
2021-07-08
身為大人的你,曾經關心過自己的老後、想過人生最後一哩路嗎?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攸關老後善終問題。這篇文章將告訴你病主法的內容是什麼、病主法和安寧緩和條例、安樂死有什麼不同?病主法的適用範圍有哪些?要如何得到病主法保障?預立醫療決定啟動後,需要哪些法律文件?不論是為了自己或家人,以下分析讓大人們知道如何利用病主法,安心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PR
面對癌症惡病質 謝瑞坤醫師:營養準備要及早、把握黃金8週
2020-12-23
擁有30年豐富的治癌經驗,同時也是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的謝瑞坤醫師表示,癌友的體重如果在12個月內下降超過5%,伴隨著肌肉無力、容易疲倦、食慾不振,要注意可能是「惡病質」。
PR
面對醫療極限,用《病主法》讓善終之路更無憾!
2019-10-02
尊嚴死,及早準備,瀟灑說再見 「我發現,醫療是有極限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亦是國內腦神經外科權威黃勝堅醫師道出從醫數十年來的沉重心得,因為這項心得,促使他成為臺灣安寧善終與《病人自主權利法》(以下簡稱病主法)的重要推手,2016年更帶領北市聯合醫院率先試辦《病主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人數至今已累積超過千名,高齡94歲的母親也是AD的簽署者之一。
長期插鼻胃管並不能降低肺炎風險
2018-04-02
「媽媽放了鼻胃管,每天都求我給她一點東西用嘴巴吃……」吃可能是唯一能讓失智患者開心的事,如何儘量替他們保有進食的愉悅?
天使就在身邊,長照家屬好放心
2018-02-02
長照制度一改再改,許多人不禁要問:人生下半場,誰來照顧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在整個長照體制中,有個不顯眼卻無比關鍵的角色-「護理師」,尤其是人人都想在家頤養天年,在宅醫療的完備更是當務之急,居家護理師比醫生更貼近病人,不只排解身體上的醫療難題,還默默做了很多你不知道的事……。另一個「揪甘心」的角色是「照顧秘書」,愈來愈多暖男投入照顧行列,用精壯體格和專業技巧呵護我們的家人,走在照顧路上,天使就在身邊。
不插鼻胃管的另一個選擇--胃造口
2014-07-25
胃造口
已經是歐美國家用在照顧長期灌食的病人30年的常規做法,台灣卻僅約一成患者採用,為什麼?比起鼻胃管,
胃造口
有哪些好處?
每個癌友都是「特權」
2014-07-25
成大醫院前癌症中心主任、婦產科教授周振陽1995年到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進修二年,看到每一位初診病人都有專人負責,每年超過千萬美元的慈善專款、一整棟樓的病人資源中心、志工團體作為病人服務,嘆服「世界頂尖的癌症醫院是這樣在照顧病人的」。
掌握孩子肝膽腸胃健康,家長必知的三大症狀
2014-07-25
兒童腸胃不適,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學會看懂3個重要警訊,就不怕錯失孩子治療的黃金時間。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