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指肝臟受到病毒感染後發炎而衍生出的疾病,目前可分成A、B、C、D、E五種類型。台灣較常見的是A、B、C三種類型,A型肝炎與E型肝炎是透過糞口傳染,感染後大多不會演變成慢性肝炎。B、C、D型肝炎是由血液及體液傳播的接觸傳染,其中D型肝炎特別之處是需與B型肝炎共存才有感染及繁衍的能力。D型肝炎臨床上可分成兩種,第一是同時感染,意即病人在同一時間感染了急性的B肝病毒和D肝病毒。第二種是附加感染,是指病人先感染B肝病毒後受到D肝病毒感染,通常這類型的感染預後較差且可能發展為慢性D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症狀包括疲倦、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等,嚴重時會出現發燒或黃疸等較危急的症狀,極少數的情況下可能出現高死亡風險的猛爆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也可能在特定情況(過勞、酗酒)下病毒被刺激活化,使肝臟的發炎指數不斷上升,甚至演變為肝硬化、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上,A肝與E肝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只能多休息待其自行痊癒,B肝與D肝多使用干擾素治療,雖無法治癒但是能緩解炎症反應。C肝目前有DAA藥物可使用,約9成的病人在使用後完全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