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肌肉在靜止不動時也不是完全鬆垮的,而是有一定的長度,維持內在的張力,這是使關節與姿勢穩定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所謂的肌張力,所有動作的發生都與肌張力有關。肌張力低下多在孩童時期發生,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身體柔軟、肌力不足耐力差、站姿坐姿不良、常出現W坐姿、發展遲緩、寫字歪七扭八等。肌張力低下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四種,分別是先天低張力、中樞神經異常(腦性麻痺)、基因遺傳疾病(唐氏症、肌失養症)和後天發展不良(家庭照護方式)。
疾病造成的肌張力低下通常在出生時就能診斷出來,如果是良性的先天性低張力或後天發展不良所造成的肌張力低下通常會在發現症狀後才就診,診斷方法包括抽血、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肌張力低下的治療以物理治療及復健為主,利用遊戲來讓孩子活動身體,增強肌肉張力。如果是成年人的肌張力低下,可透過重量訓練和運動改善。